襄安镇:“蟾”产业激活乡村动能 村企携手铺就共富之路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,近年来,襄安镇沈马村立足特色资源禀赋,以党建为引领、村企共建为抓手,创新探索“小蟾蜍撬动大产业”的发展路径,成功开辟出一条“产业强村、集体增收、村民共富”的新赛道。
荒地“生金”:从废弃窑厂到生态养殖基地
迎着初夏的微风,走进襄安镇沈马村蟾蜍养殖基地,数百万只活蹦乱跳的小蟾蜍,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?!罢庑鸶泶瘛俏颐谴寮逶鍪盏男孪M??!鄙蚵泶迨榧橇踅嘀缸叛吵亟樯艿馈?/p>
这片占地50亩的养殖基地,曾是沈马窑厂的废弃荒地,一度被“一枝黄花”等外来物种侵占,粮食种植收成微薄。村“两委”通过实地调研发现,这里地势平坦、土壤气候适宜,特别适合蟾蜍养殖。2024年,在镇党委支持下,村里先后赴江苏连云港、河南周口等地考察学习,与沈丘县志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,引进中华蟾蜍养殖项目。该项目于2025年1月动工建设,3月正式投苗养殖,将“生态包袱”转化为“绿色财富”。
订单“护航”:从市场风险到稳产增收
“以前担心养出来卖不掉,现在企业包收购,我们只管专心养?!毖炒蠡Я醮蟾绲男α常凵涑錾蚵泶迤平庀勰烟獾闹腔?。针对蟾蜍养殖市场单一、技术门槛高的特点,沈马村创新采用“订单农业”模式:2024年11月与沈丘县志远公司签订合作协议,由企业提供优质幼体蟾蜍、全程技术指导,并按市场价保底收购。这种“产供销”一体化的合作模式,既保障了蟾蜍存活率(通过专业技术解决蟾酥、蟾衣采集难题),又规避了市场波动风险,让村民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联农“共富”:从分散经营到多方共赢
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,每月能多挣两三千!”参与养殖的脱贫户方大哥感慨道。沈马村创新推行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+养殖大户”模式:村集体负责土地流转、基础建设,大户承担日常管理,收益按比例分成。项目自3月投苗以来,已吸纳40余名脱贫户、困难户就业,预计年产量达13万斤。更可喜的是,依托村里40亩稻蛙混养的成功经验(年收益约50万元),蟾蜍养殖与黑斑蛙养殖在技术、管理上形成协同效应,进一步降低了产业风险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重点攻克饲料配比、生态防控等技术难关,完善资金使用机制,让小蟾蜍真正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大产业。”刘洁书记表示。随着养殖链条的不断完善,沈马村正以“蟾”为媒,书写着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的乡村振兴新篇章。
责任编辑: 赵倩